美线海运新常态是什么样的?
2022-08-16
天津金凯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了解到:2021年的疯狂已离我们远去,2022年在各种期待,乱变,焦虑中已经过半,一仓难求、运费高企的疯狂已经结束,去年那种百年一遇的盛况估计也很难再有了。由于货量不振,运费还在下探,市场即期价跟年初比已经跌去50%,美西运费在2个月内先破7再破6,破5也只是时间问题。站在起运港,市场一片惨淡,都8月中了,毫无旺季的感觉。然而,最近美国码头频频报喜,6月份进口量又创新高。船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利润再创佳绩,多家船公司大幅提高今年的盈利预期,2022年主力船公司整年利润将远超去年。
同时,美国侧的拥堵没有好转,虽然西岸等泊的船只数量已经降到2020年的水平,码头堆场的拥堵却比2021年第三季度还糟糕。与此同时,北部的温哥华码头和加拿大IPI情况更加糟糕,美东等泊的船只也达到新高。
在一个震荡调整的市场里,各类信息貌似相互矛盾。美线运力的供应是公开透明的。几条航线,几条船,每条船的大小,这些都是公开资料。变数来自名义运力(nominal capacity)和实效运力(effective capacity)的差距。去年的拥堵就是最好的证明。船舶受码头拥堵所困,周转慢了,同样数量的船只一年跑的航次少了,实际运力减少。去年因为拥堵而损失的运力一般估计在15-20%左右,这是相当大的比例了,也是造成一仓难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目前看,船舶等泊时间大大改善。以最大的港区LA/LB来看,等泊的时间从去年的多达几个月,到年初的10-14天,再到现在的3天左右,船舶周转情况好转。奥克兰码头受连续一周司机罢工的影响,等泊时间变长。东岸的码头因为货量增加,船舶等泊时间也在变长。如果美西码头没有罢工,货量没有明显增长,船舶等泊情况不会继续恶化,更多的运力会被释放出来。
需求方面是最难预测的。美国消费已经转型,同时还处于加息通道。一方面,消费向服务类回归,另一方面,食品和油价涨幅惊人,中低收入家庭消费被迫做出调整,非必需类商品消费下降。
下半年美国实物消费出现大幅上升的机会几乎没有。同时,消费转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并不是断崖式下跌。库存过高的疫情大卖商品降价促销将会持续,正常的季节消费也会继续。
2022年年1-7月份,美国从亚洲进口增长4%。假设8-12月同比下降3%,2022年全年从亚洲进口比去年微增1%。可以这么说,2022年美线货量最好的预计是跟2021年持平。
货量和集装箱运价不振,拥堵却是越来越糟糕。美西码头堆场的拥堵程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去年第三季度,特别是IPI的柜子,延误程度让人想起去年的“噩梦”。
乍一看有点令人不解:货少了,怎么还这么堵啊?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个问题。美国侧的拥堵是滞后的,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。起运港的关注点在舱位和运价,这两点都是即时反映当前市场变化的,感受很直接。目前市场货量少了,舱位松了,运价跌了,完全淡季的感觉。不过,当前目的港的拥堵是由几个月前出的货慢慢积压造成的。8月份所看到的拥堵,是4月份开始出货的延续和积累造成的。同理,因为拥堵有滞后效应,拥堵的消除也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发生的。
关于拥堵,一个基本的判断是,只要总体进口货量超过了陆上基础设施的处理能力,拥堵几乎是必然的。陆上基础设施包括码头,车队,车架,仓库,火车和铁路场站。唯一的变化是拥堵出现在哪个节点。从去年到现在,一直在重复同样的剧本,码头堵了,转去内陆,内陆堵了,再转回码头。美西堵了,船转去美东,结果美东也堵了。码头堆场满了,接着仓库也满了,于是码头堆场更满。超出基础设施处理能力的货量无处安放,就像是打地鼠游戏,总会在某个地方重新冒头。预计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今年第四季度,除非货量出现暴跌。
在这样一个旧常态没有完全结束,新常态没有定型的市场下,我们分析一下三个主要行业公司的境遇:船公司,货主,货代公司。
先看船公司(这里特指主力船公司,新船司单独说)的情况。一言以蔽之:2022年还是个好年。最近各大船司纷纷公布上半年业绩,纯利同比增长50%以上,多家公司上调全年盈利预测,整年利润比创纪录的2021年还要高。
这又是一个看上去跟大家体感非常矛盾的信息。其实不难理解。美线货一半左右是以合约价订舱的,一来今年合约签约早,1月份开始就有客户用新约价订舱了。二来,也是最重要的是,今年签约价是去年的2-3倍。虽然不是所有的客户在2月就完成了新约,跟往年相比,今年上半年,有相当一部分货量是以高于去年2倍的运价订舱的。同时,另一半按市场即期价订舱的货在6月以前,也基本维持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运价。
如果船司处境还不错的话,同样的话很难用在货主身上。去年货主不怕出货多,就怕出不去,到时没货卖。然而,这种拼了命发货进货的行为到了年后开始缓下来,直到进口商发现库存过高了。“补库存”到“去库存”的急转弯意味着货主境遇的变化。
对于进口商来说,最大的挑战是快速适应变化了的消费市场。补过头的库存要设法减少,还要决定今年圣诞要进的商品种类和数量。“去库存”需要时间,仓储成本增加,销售利润减低。同时,秋冬季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多不利因素,进多少货合适也是难题。消费转型和放缓对各类商品的影响是不一样的。从物流角度看,目前的情况当然比去年是改善了。市场运费跟年初相比跌幅明显,物流成本下降。即期运价和签约价倒挂,货主正积极和船司协商。从时效看,市场并没有完全恢复,IPI和美东的拥堵已经接近去年最糟糕的时候,北边的温哥华也不让人省心。不过,总体而言,舱位不紧张了,运价也下来了,货主可以喘一口气。美国消费转型,再加上高通胀和高利息对消费的打压,下半年的销售不容乐观,进而影响订单。
发货人也同样面临挑战。跟去年相比,比出不了货更可怕的是没货出:因为库存的变化,进口商取消,推迟或减少订单。去年大卖的商品今年消费和进口放缓,发货量大跌。消费降价促销很多时候伤的是发货人,特别是电商货。铺货的公司由于销售放缓,库存成本增加,回款放慢,资金链受压。对于运费预付的客户来说,运价下跌是好事。可是,运费是便宜了,货也少了。舱位松了,生意难做,于是开始卷成本。
首当其冲的货代感受最直接。去年“暴利”时代宣告结束,一夜回到解放前。盛况过后,货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。首先,今年船公司的直客约比例增加,流到货代市场的货相对少了。目前约价和即期价倒挂,船公司为了维持货源和客户关系,多半会适当调整约价,特别是对那些关系好,MQC较大的直客。因此,因为价差而流失的直客货量没有大规模地转向货代。货代的货源少了,竞争就更激烈了。还有,因为舱位相对宽松,货代无法加很高的利润,但是垫钱的成本并没有下降。比如,同样是$6000的成本,去年可以加$1000或更多卖出去,现在可能是加$100,资金回报率惨不忍睹。目前是货代最难做的市场:运费不停下探。当普通预期运费会下降的时候,似乎报多少钱客户都嫌贵。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:一家叫“别家货代”的货代。
今年才加入美线货代的朋友感觉自己入错了行。经历了去年行情的朋友正在努力习惯“新”常态。疯狂是短暂的,平淡才是常态。去年的狂欢暂时延续了炒舱位,卖差价的基础货代模式。当市场归于平静,货代之间的竞争重新回到更高层次的全方位,全链路服务客户。有的趁机高位套现走人,有的引入战略投资者,横向和纵向扩大业务版图。在舱位不紧张的情况下,大小货代的运价差不大。小而精是出路,大而全也是一条路。在精耕服务和确保时效的前提下,还要保持成本优势,这是货代公司内卷化的倒逼。
长期来看,运价的中线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。在预期需求不振的情况下,动态运力管理对运价的影响最大最直接。目前的情况看,美线的拥堵虽然比去年最恶劣的时候有所改善,但还没有完全恢复,还在不停变化。
目前运费的下滑是渐进式的,没有出现暴跌。真正的挑战是国庆节后,届时美西工会谈判应该已经达成协议了,罢工的乌云散去。最近中美关系的突变,让取消关税的可能性变得扑朔迷离。没有了利好因素,美国进口量在第四季度同比下降几乎是必然的,因为去年的基线太高,今年的需求下降。目前船公司空班的频率和规模不算激进。当船公司预见装载率低于8成,估计就会开始提高空班率,增加装载率的同时,希望运价可以止跌,这一情况很可能出现在今年第四季度。如果第四季度的货量只是微跌,配以动态运力管理,运价可以缓慢下行,年底前美西也许还能保4不破。
目前的海运货代市场是旧时代结束的开始,还不是新时代开始的结束。美线新常态还在动荡激变中寻找新方向和新平衡。淡旺季感觉交织,新旧常态重叠。
代做加纳CTN文件
对天津货代 天津货代公司 天津货运代理 天津海运 天津集装箱物流 天津物流 天津海运物流的影响在哪?我们拭目以待
免责声明: 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,本网站登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,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